大发体育TSP (tunnel seismic prediction)系统是瑞士安伯格测量工程技术公司为隧道超前地质预报而专门研究设计的。它是目前隧道及地下工程地质预报工作中,采用的较为先进的设备。该系统的使用,可极大提高对地质情况的判识能力,为施工生产提供安全保证。TSP超前地质预报系统适用范围广,适用于极软岩至极硬岩的任何地质情况;其预报距离长,TSP的有效预报距离可达120m,在围岩质量好的地段可达300m,围岩越硬越完整预报长度就越大;TSP超前地质预报系统对隧道施工干扰小它可在隧道施工间隙进行,即使专门安排此项工作,也不过30min左右;其提交资料及时,在现场采集数据的第二天即可提交正式成果报告[1]-[3]。
椿树垭隧道位于神农架林区红花乡沈家湾,设计为单洞式隧道,展布方向187°左右。起止里程桩号K1535+003~K1537+108,全长2105m。隧道最大埋深约525m。洞室净宽10.0m,净高5.0m。本隧道进口位于直线上,洞身位于半径为R-800m圆曲线上,出口圆曲线m,隧道纵向为单向坡,坡度/坡长为+2.998%/2246.896。
隧道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扬子准地台,区内大致以阳日―九道一线为界又划分为北缘坳陷褶皱带以及八面山褶皱带。从地质力学上分析,测区位于新华夏系一级大型隆起带。隧址区未发现大的断裂构造。
根据已开挖段隧道洞内地质调查和掌子面地质素描分析,层面总体产状0°∠60°,层理发育,层面平整,层间结合一般,层面微张,无填充。主要发育两组节理,产状210°∠65°,间距0.6m,迹长1m,节理面平整,光滑,层间结合差;产状260°∠45°,间距0.5m,迹长0.8~2m左右,节理面粗糙,闭合,层间结合一般,有微量碎屑状岩石填充。局部受构造挤压作用,岩体较破碎。受层面、节理面切割,岩体整体完整,呈板状,局部破碎,呈碎块状。掌子面及拱顶基本稳定,有小规模掉块现象。
隧道依次穿越震旦系上统灯影组、陡山沱组(产状约0°∠58°)和神农架群乱石沟组地层(产状约180°∠68°,上覆地层角度不整合接触),沟谷及缓坡地带有第四系覆盖崩坡积碎块石,其中进口段左侧沟谷部位厚十余米:
灰岩、白云岩:青灰色,微晶结构大发体育,岩石坚硬,强度高,岩溶较发育。钻探岩芯较破碎,RQD约30%。
炭质页岩夹泥质白云岩:深灰色~黑色,泥质、泥晶结构,薄层状构造,主要以粘土矿物为主,岩石性脆,强度低,易风化。钻探未揭示该层。
泥质白云岩:灰色、紫红色,泥晶-隐晶结构,厚层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白云石和方解及粘土矿物,岩石较坚硬,强度较高,局部岩溶发育。钻探岩芯较破碎,RQD约15%。
(1)在所预报范围内,掌子面前方约50m(K1537+002~K1536+952)建议为Ⅳ级围岩,K1536+952~K1536+852围岩以Ⅲ级围岩为主,长度约100m。岩体较完整、稳定,围岩为弱风化白云岩、灰岩,局部夹薄层炭质页岩夹层,节理裂隙较发育,岩质坚硬,仅局部受构造作用影响,岩体破碎,完整性较差,易掉块,欠稳。
(2)探测范围内无大的断层破碎带、大溶洞、含水体等不良灾害体存在,仅局部发育小规模的构造破碎带,含裂隙水与岩溶水。
(3)推测K1536+964~K1536+947段发育一构造破碎带,注意谨慎施工。
(4)本次解译的构造破碎带位置、规模,可能受数据采集质量影响,与实际有所差异,具置和规模以现场实际开挖揭示为准。
[1] 赵永贵. 国内外隧道超前预报技术评析与推介[J]. 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22(4):1344-1352.
[2] 解振师. TSP超前地质预报系统预报误差原因浅析及对策[J]. 铁道标准设计,2007,增刊2:77-80.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大量的建设,作为基础设施重要组成部分的道路桥梁,也得到了很大发展,由于我国山地和丘陵众多,在这种情况下,很多需要通过建设隧道才能通过,而隧道位于地下,围岩稳定性的不确定性,施工机械化程度不高,施工环境条件恶劣,施工人员素质不高等因素,是使得隧道施工过程中安全隐患多,必须采取多重安全措施,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隧道施工的零伤亡,故对隧道工程施工安全措施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下内容将对隧道工程施工安全措施进行研究和探讨,以供参考。
根据本人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出隧道工程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作业种类多,综合性较强。隧道施工过程中需要进行多项工作同时协作完成任务,例如掘进、支护、通风换气、照明、出渣、排水等。可见作业的种类较多,工作的综合性比较强。第二,地质条件变化复杂,施工作业比较危险。作为地下工程,隧道施工过程受到地质条件的很大影响。而地质条件通常十分复杂多变,地址围岩变化十分常见,围岩的变化、地下水、溶洞、泥石流、涌砂及瓦斯地层等不良地层地质无法预见。这就导致在施工过程中遇到突况概率很大,如果没有及时掌握实际情况,处理好这些突发问题,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很大,直接威胁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因此隧道施工的作业环境十分危险。第三,隐蔽工程多,突况不可避免。由于隧道工程是地下工程,虽然在进行施工前会对地形地貌进行勘探侦查,但是由于地区面积大,地形变化难以预见,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出现突况是不可避免的,这就导致隐蔽工程数量较多,经常需要紧急处理补救。第四,施工作业空间狭小,环境较恶劣。通常隧道施工的作业空间都比较狭小,由于其的作业量很大,施工设备不但数量多而且体积都比较庞大,例如施工机械、通风设备、给排水设备、照明设备以及各种水气电管路管线。这些设备会占用很大的作业空间,使得原本狭小的空间更加狭窄,同时由于一般隧道施工的作业人员数目比较多,所以施工过程中相互影响干扰较严重,而且在地下作业施工阴暗潮湿,粉尘噪音污染都不可忽视,一旦出现安全事故,逃离疏散都比较困难,工作人员的环境条件十分恶劣。
根据本人多年的实践经验,认为隧道工程施工应从如下几个方面采取安全措施:第一,制定各级岗位的安全责任制 , 参加施工的领导干部、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操作工人, 都必须遵守执行。要规定定期检查和非定期检查制度, 并严格执行, 填报各种安全统计报表, 分析安全动态, 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经常对施工安全进行监督检查, 对严重违反施工安全规则、危及安全的工点, 应要求工地立即纠正, 必要时停工整顿, 直至复查合格后方可复工。施工各工班间, 应建立完善的交接班制度。交班人应将本班组工作情况及有关安全问题向接班人详细交待, 并记载于交接记录簿内, 工地负责人、领工员, 应认真检查交接班情况。第二,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要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和基层干部学习施工技术规范,掌握设计标准和施工方案,不断更新知识,正确组织指导施工;严格要求每个作业人员遵守安全规则,按操作规程办事,进行正规化、标准化作业。隧道作业的机械工、爆破工、喷锚工、风枪工、电工及安全员等特殊工种必须进行岗位、专业培训,经过理论和实践考核,取得合格证书后方能上岗。第三,强化爆破安全作业与瓦斯治理。钻爆设计应根据工程地质条件、开挖断面、开挖方法、掘进循环进尺、爆破材料和出渣能力等因素综合考虑。采用光面爆破或预裂爆破技术,根据预测的岩性及时调整爆破参数,必须严格控制周边眼间距、外插角、装药量等参数及装药、连线的质量,尽量减少对围岩的扰动及超欠挖数量。当穿过瓦斯地层或从其附近通过而围岩破碎、节理发育时,必须预先确定瓦斯探测方法,及时监测瓦斯浓度,加强机械通风,采用超前周边全封闭预注浆等防止瓦斯积聚;使用防爆安全型机械和电器设备,爆破作业使用安全炸药及毫秒电雷管等,以防止瓦斯爆炸事故。第四,选用正确的开挖方法。优先考虑采用全断面或是少部分的开挖方法,以便减少隧道施工工序的干扰,有利于机械施工,并尽量采用新的施工工艺和方法,以保证施工安全。对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较好、施工场地和运输道路适宜的特长隧道应优先采用掘进机法施工。对于钻爆法施工的隧道,Ⅱ级围岩可采用全断面法施工,Ⅲ,Ⅳ级围岩采用台阶法施工,深埋V级围岩隧道可采用微台阶法施工,部分大断面隧道的洞口浅埋、偏压段可采用双侧壁导坑法施工。第五,加强地质勘察和监控量测工作。隧道应以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情况作为设计的前提条件,也要密切关注施工期间的地质情况,定期进行TSP203地质超前探测,以了解前方围岩特性,制定详细的施工预案,杜绝各种突发性地质灾害;尽量选择稳定的地层,绕避工程地质、水文条件极为复杂或严重不良的地质段。第六,制定施工应急预案。施工中发现隧道内有险情时,工班长、领工员必须立即在该地段设计明显标志或派专人看守,并迅速报告施工领导人员,依据应急方案及时采取处理措施。若情况严重,应立即将工作人员全部撤离危险地段。第七,环节控制,支护到位。在施工中。技术、质检人员全程跟班指导、监控,把好每一环节质量关。严格控制一次开挖进尺和隧道超欠挖;加强控制拱架的标高、偏位、竖直度、间距以及螺栓连接。锚杆的长度和方向及注浆效果,喷射混凝土的厚度、密实度、背后密实及混凝土强度;加强控制环向、纵向、横向排水管的安装,防水板的挂设和焊接,止水带的纵向和中心偏位,确保支护质量及技术措施到位。严格执行设计文件及施工规范要求。充分发挥质监体系的作用。坚持施工中的自检、报检程序。狠抓过程控制,提高施工工艺,将工程做精做细。第八,超前预报,实时监测。对隧道施工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地质现象,结合隧道工程地质条件和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编制超前地质预报方案,明确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的方法、预报的内容、预报频次、实施计划,配备符合信息判断、数据采集与处理、预报成果报告编制等技术要求的先进仪器和能够胜任超前地质预报工作的技术人员。同时,将超前地质预报工作纳入工序管理,严格按超前地质预报方案实施。超前地质预报显示地质条件异常时,应及时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
以上内容首先分析了隧道工程的特点,随后对隧道工程施工安全措施进行了研究和探讨,表达了观点和见解。作者深知,作为一名技术人员,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并注重借鉴国内外类似工程的先进经验,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为隧道工程施工安全作出应有的贡献。
在我国建设部主持下,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和同济大学联合编写了《地铁及地下工程建设风险管理指南》(2007),该指南文件系统说明城市地铁建设风险管理技术,从工程风险辨识、分析、评估到控制全过程实施轨道交通建设风险管理[1-3].为此,2007年在苏州轨道交通建设伊始,苏州轨道建设有限公司就十分重视工程建设风险管理实施,针对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项基础性科研课题,内容涵盖工程建设风险管理、车站深基坑建设风险管理和区间隧道建设风险管理,同时,委托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分别开展了具体的课题研究任务.为了系统地研究工程建设风险,承担课题的研究单位在苏州轨道交通建设有限公司的领导下,依据《地铁及地下工程建设风险管理指南》(2007)开展了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全部车站基坑的土建技术风险研究,并针对其中的重大风险开展了研究分析与风险控制措施建议,工程风险管理工程中提供了多项研究成果,具体包括:1)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车站基坑土建技术风险分析与控制研究.系统地辨识了1号线基坑建设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工程设计方案和周边环境中潜在的风险,提交的成果有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车站基坑土建技术风险清单.同时,为了便于轨道交通建设风险管理的实施,利用相关课题研究成果,编制了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车站基坑土建技术风险管理指导手册,制作了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车站基坑土建技术风险辨识与评估精简报告.结合国内外轨道交通车站基坑事故风险分析汇编,评估了工程建设潜在的重大风险,为1号线工程潜在的重大风险提出了车站基坑土建技术风险控制措施,并协助编制了苏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工程建设抢险物资配置清单,成立了工程抢险队伍和应急预案,为应对工程突发风险事故提供了保障.2)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区间隧道土建技术风险分析与控制研究.通过对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区间隧道地层不确定分析,系统地辨识了1号线区间隧道工程建设中潜在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工程设计方案和周边环境等风险,提交的成果有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区间隧道土建技术风险清单.同时,为了便于轨道交通建设风险管理的实施,编制了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区间隧道土建技术风险管理指导手册.与科研单位联合,根据现场的试验与监测,制作了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区间隧道土建技术风险辨识与评估精简报告.结合国内外轨道交通区间隧道事故案例调查,汇编了国内地铁区间隧道风险事故案例与分析,并评估了工程建设潜在的重大风险,为1号线工程潜在的重大风险提出了区间隧道土建技术风险控制措施,并指导成立了苏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工程建设抢险应急救援队,为应对工程突发风险事故提供了可靠的技术力量.3)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土建技术风险管理现场实施方案.基于上述研究成果,依据《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工程建设风险管理规范》(GB50652-2011),为了在1号线建设现场实施风险管理,课题研究单位在苏州轨道交通建设有限公司的领导下,编制了内容涵盖安全管理现场培训,项目进展工程例会制度,重大风险源上报、管理及制度,重大风险源交底与现场跟踪制度,工程现场巡查登记制度,工程风险事故处理及上报制度,工程风险管理资料汇总存档制度等,从而首次系统编制了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风险管理实施方案.
工程建设中的风险管理[4-10]是1号线建设风险管理实施的关键环节,因此,在工程建设中,苏州轨道建设有限公司联合课题研究单位和工程施工单位共同成立了现场风险管理小组(见图1),绘制了现场风险管理实施技术路线),编制了工程建设风险管理工作制度,制定了现场风险管理体系,明确了现场风险管理日常工作内容.工程建设中的风险管理具体实施内容如下.
1)工程建设风险管理例会制度.每周参加工程例会,风险管理小组通报上周安全状况,违章处罚情况,宣传近期有关安全教育文件,分析本周安全风险形势,点评工程施工中潜在的风险源及防范问题,强调风险意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施工方在周例会中应总结上阶段土建工程进展情况和现场风险控制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并且在下阶段工程进度安排的基础上,对相关土建技术风险的各项工作进行具体部署.2)现场风险告示制度.对于三级及以下风险,在不同施工阶段、不同施工区域的醒目位置树立“危险作业每日告示牌”,予以提醒和警示(见图3).3)重大风险管理PDCA制度.针对重大风险源(四级及以上),引入PDCA(Plan、Do、Check、Action)管理方法.要求工程设计方、施工方与建设指挥部等单位共同完成潜在的风险识别,并完成重大风险点汇编.随后,由设计方编制重大风险专项设计,施工方编制重大风险专项施工组织,我方编制专项技术指南.最后由施工方制定相应的风险施工控制措施并落实到具体的相关责任人,在不同施工阶段、不同施工区域的醒目位置树立“危险作业每日告示牌”,予以提醒和警示.要求在工程例会上进行前期部署和后期总结.4)日常巡查与记录管理制度.建立定期安全风险管理检查制度,对施工重点环节进行检查,并对施工现场的安全文明施工状况进行检查.对现场进行巡查,巡查过程中若发现安全隐患,应立即拍照留存,并予以上报.若发现重大安全隐患,应及时召开安全工作碰头会,交代隐患事实,要求落实整改,并对整改情况进行复查,以整改后附照片进行闭环回复.
1)施工风险管理责任明确.结合工程施工管理与参与单位的具体工作内容,明确工程施工风险管理责任如下:①建设单位工程风险管理采用分级管理策略.建设单位是工程施工风险管理协调与组织主体,负责统领工程施工现场风险管理,对工程施工各参与单位的风险管理方案实行审查,监督实施施工过程风险监控、安全状态判定和风险事故处理.对重大安全事故,及时上报上级主管单位和政府部门,启动工程事故应急预案,并负责组织工程现场抢险.②设计单位负责完成重大安全风险源的辨识、确定其安全专项设计.结合土建工程施工进度要求进行重大风险的专项设计交底、变更交底等.③施工单位承担工程风险管理实施责任,主要负责施工准备期和施工过程中风险源的补充识别与动态风险评估,编制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方案和具体风险控制措施,执行风险管理实施细则及风险事务处理等.④监理单位和第三方监测单位承担合同中约定的相关风险管理责任.⑤技术风险课题组,承担工程施工风险察勘责任,主要为工程建设单位进行现场施工全过程的风险动态察勘,汇报现场风险管理现状,预测下阶段风险管理的重点及发展趋势等.⑥工程风险管理小组由总师室负责组织成立,主要由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第三方监测单位和技术风险课题组分派人员组成,负责现场施工风险管理的组织、督促与协调等责任,同时协助工程风险事故的应急决策与组织.2)风险管理人员权限,包括:①获得现场技术资料.各相关单位应予以提供相应的现场技术资料;②现场巡查.风险管理人员有权进入现场进行巡查,对风险点进行跟踪,定期、不定期地对现场的安全文明施工状况进行巡查,作好记录并向总师室汇报;督促施工单位定期和不定期地对施工现场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工作进行自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③现场监测数据.第三方监测单位负责收集、汇总和及时提供给风险管理人员,确保监控数据的真实、准确;④信息上报.现场风险管理人员在每周末、每月末,依据监测数据、工况进度和巡查情况,总结分析和预测所负责范围内的风险源和工点的安全状态变化情况,形成周报和月报,经负责人签字,报送总师室和工程部;⑤周报和月报文件记录;⑥参加工程例会.风险管理人员应参加每周的工程例会,将本周风险工作进行总结汇报.并根据施工方提供的施工进度以及相关风险点,对下周工作进行安排.
1)现场查勘及风险补充分析.工作内容包括:①现场查勘.在施工过程中,风险管理小组现场管理人员应当定时和不定时地进入施工现场进行现场风险查勘.主要包括:施工现场情况核查与补充调查:若在施工过程中发现新的或是与原勘察报告中有重大不同的环境情况,应上报总师室和工程部,由总师室和工程部联合安排相关单位进行核查及补充调查.工程施工动态查勘:在施工过程中,对工程进展及相应动态变化进行查勘,从而能够密切关注并跟踪风险点是否有新增、转移或是风险等级变化,为补充分析提供第一手资料.施工对环境影响变化的查勘:在施工过程中密切关注施工过程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跟踪其变化过程及预测其发展趋势及变化动向.②风险补充分析.通过现场查勘,总结与技术相关的重大风险点的新增情况与变动情况,会同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进行补充分析,并由设计和施工单位制定《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土建工程技术风险修订表》,报总师室和工程部审核.2)施工过程现场巡查.在施工过程中,进行动态的风险管理.通过现场巡查,了解施工进度、施工情况及风险源现场风险控制的落实情况.同时跟踪风险点,及时掌握风险点的变化情况.3)监测数据分析整理.每日由第三方监测单位向风险管理小组提供当日的相关监测数据,并确保监测数据真实、准确.风险管理小组应及时整理当日监测数据,并对数据做有针对性的有效分析,从而确定当日的施工情况是否存在风险,并预估次日的风险情况,如存在重大风险及时呈报总师室和工程部.4)资料分析处理和信息上报.①资料分析处理.将一周内的现场查勘、巡查所得的资料进行整理,并作土建技术方面风险的针对性分析,结合第三方监测数据的分析,将每周的工程进展情况、风险管理情况汇总、下周风险管理重点以及风险管理情况建议汇总,形成《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施工动态风险管理工作周报》.将一个月内的4次周报进行分析,必要时补充风险管理过程中的相关内容,编制《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施工动态风险管理工作月报》.②信息上报,包括:周报,将上述编制的《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施工动态风险管理工作周报》以一周为周期向各分段管理公司总师室和工程部提交;月报,将上述编制的《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施工动态风险管理工作月报》以一月为周期向苏州轨道交通有限公司总师室和工程部提交.5)风险响应.①预警预报.现场施工应建立一套系统的风险监控和预警预报体系.特别是对于工程重大风险点,应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动态管理,及时掌握其发展状态,编制《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土建工程技术风险监控数据分析表》.具体工作包括:根据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土建过程中的风险特点,配合确定合理的工程监测方案,根据施工要求由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制定风险预警标准;将施工过程中的各项监测结果和风险事故建立对应关系,以便使用监测数据的分析结果对风险事故进行预判;确定基于监测结果的风险评价等级;根据监测结果进行风险的动态评价;如果发现异常或超过警戒值,应及时进行风险报警,采取规避措施,做好风险事故处理准备工作.②风险事故处理.风险事故发生时,风险管理小组现场人员:及时了解事故现状;立即向风险小组负责人上报事故情况;立即向工程总师室和工程部上报事故情况;事故处理后,风险管理小组应如实记录,内容有风险事故情况、风险事故处理方法、风险事故处理效果、风险事故损失情况;根据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土建工程建设进度,按照项目要求按期形成《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土建工程技术风险事故记录表》.6)重大风险源的专项风险管理.①重大风险源的专项分析.对于施工过程中危险性较大的工程的重大风险源,应要求设计方、施工方、风险咨询方共同识别并完成重大风险点汇编,做出针对性的专项风险分析.根据《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土建工程技术风险清单》和《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土建工程技术风险等级表》所汇总出的重大风险,有针对性地选择重要风险事故进行风险决策、管理和控制,制定土建施工技术风险事故“一说明三处理”方案.由工程经验丰富的专家、技术人员填写表格,并由监理专家和总师室、工程部进行审核.根据对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土建工程风险评估与控制措施研究,最终形成如下成果:《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土建工程技术风险事故说明》、《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土建工程技术风险事故预防处理》、《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土建工程技术风险事故征兆处理》、《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土建工程技术风险事故后处理》.②重大风险源的专项管理.由设计方编制重大风险专项设计,施工方编制重大风险专项施工组织,技术风险课题组编制专项指南.在施工过程中,根据重大风险源的专项分析结果,以工程进度和具体分部工程为节点,风险管理小组现场进行高密度的巡查,确保各项施工保护措施的实施.如实填写《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土建工程技术风险控制措施落实表》.同时确保及时跟踪重大风险源的动态变化状况.③重大风险源的专项控制措施.由工程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风险咨询单位和专家小组共同对工程中重大风险源进行分析讨论,最终形成重大风险源专项控制措施《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土建工程技术风险控制措施》.在重大风险点相应分部工程施工前,制定《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土建工程技术风险跟踪表》,并在施工过程中,根据各项风险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如实填写《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土建工程技术风险控制措施落实表》.④重大风险事故的专项处理.若有重大风险事故发生时,应及时上报工程总师室和工程部,由总师室和工程部组建的重大风险事故处理小组赴现场进行事故了解、分析并决策形成处理方案.风险事故处理结束后,应形成事故情况、事故处理方案、事故处理结果和事故损失情况的记录备案,形成《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土建工程技术风险事故记录表》.
引言: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隧道施工已经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但是,隧道施工作为地下特殊的暗挖掘进工程,加之地质条件极其复杂性和不可完全预见性,施工安全和风险程度极高,危险性极大,其风险产生的后果是异常严重的。因此,建设者和管理者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1) 技术管理人员仔细、全面地研究施工图纸, 核对图纸与现场实际情况是否相符,提出有关风险(特别是安全风险) 的质疑, 由设计单位在技术交底时解答。
(2) 建立安全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增强隧道施工安全的风险管理意识。
(3) 施工前,结合设计文件对工程影响范围内的建(构) 筑物、公路、地下管线、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用水等周边环境及地质条件进行全面核查,形成正式报告,报监理审查,并交业主备案。
(4) 在设计图中风险评估的基础上,结合环境和地质条件、施工工艺、设备、施工水平、经验和工程特点等,对新出现的风险进行识别,提出风险处理措施供业主决策,对已识别的风险进行监测。并在洞口显眼位置挂设风险的标示牌,其内容包括风险描述、监测方案、应急预案和责任人等。
(5) 建立施工过程中的风险分级调整清单及台帐,每次调整清单要报监理单位审核,总监签字认可后报送业主。由业主负责组织风险分级调整的评审和汇总,以会议纪要的形式形成评审意见,对极高高度的风险分级调整报送主管领导。
(6) 实施施工过程中的风险监测,包括施工监测、施工状况和环境巡视、作业面状态描述、风险处置过程和发展趋势等,将地质超前预报、监控量测纳入施工的重要工序,按照设计要求编制施工监测实施方案,对工程自身结构及环境风险进行全面监测,提前识别和预测地质风险因素,保证施工安全。监控量测、巡视、状态描述、风险跟踪及地质超前预报等活动中接受监理的监督和检查。
(7) 建立风险预警、响应及信息报送机制。根据实时监测数据、施工状况、环境巡视和作业面异常状态等确定预警级别,形成异常状况报告;对可能发生重大突发风险事件的预警状态立即启动相关预案,组织处理,同时第一时间报业主、设计和监理单位。
(1)由于隧道开挖围岩性质、工程水文地质条件复杂,隧道施工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由于勘察设计资料有限,设计计算理论不完善和在隧道施工中会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突发偶然事件等原因,使得隧道施工的风险具有发生的偶然性和大量发生的必然性。
(3)在隧道施工的过程中,由于试验数据离散性大,勘察报告提供的场地性质资料有限,地下情况的不可预知性,施工风险的可变性就更加明显。
(4)由于隧道施工对场地周围土体的扰动大,造成了对场地周围建(构)筑物、地下管网(线)、居民生活和环境的影响,除本身的技术因素影响外,隧道施工还不得不与外部环境发生关系,这样使得隧道施工风险不但具有内部因素的多样性,而且还具有鲜明的层次性,同时也使得隧道工程风险更加复杂化。
隧道施工阶段安全风险因素主要有强富水带突水涌泥、塌方,是安全风险管理的重点。
突水涌泥是指隧道施工中挖穿含水体等不良储水结构时,储存的大量地下水、泥瞬间倾泄的灾难性现象。突水涌泥安全风险因素主要存在于中~强富水断层破碎带。这种灾难性现象一旦产生,对隧道施工技术要求极高而且解决这种问题的成本也是相当高的。
一些隧道会穿越几条断层破碎带,这样的地段均是易产生塌方的危险地段。在隧道施工前,必须对地质进行全面的勘察,尽可能避开有断层的地带。
为保证隧道施工安全,应树立风险管理理念,要进一步树立 “安全发展”的理念。要切实落实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施工单位根据设计文件制定防范措施,监理单位审查防范措施,并检查执行情况的隧道施工风险管理制度。施工单位是隧道施工安全的责任主体,必须加强隧道施工过程的风险防范和风险管理,落实各项风险防范措施。要加强对危险源的监控,加强隐患的排查,特别要加大隐患排查治理力度。对查出的安全隐患必须立即组织整改,有效防范、遏制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对于不良地质、特殊岩土等隧道施工过程可能出现的重大地质灾害,开展专项风险评估,选择适宜的施工工艺,制定风险防范及突发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监理单位应监督施工单位制订风险防范措施并督促实施。
施工单位应结合隧道工程地质条件和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编制超前地质预报方案,明确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的方法、预报的内容、预报频次、实施计划,提出仪器设备配置和操作要求、信息判断、数据采集与处理、预报成果报告编制等技术要求;配备能够胜任超前地质预报工作的技术人员,确保超前地质预报成果及数据的真实性,监理单位负责检查施工单位现场地质、物探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及能力、设备类型及数量、超前地质预报的实施和数据采集。施工单位应将超前地质预报工作纳入工序管理,严格按超前地质预报方案实施。超前地质预报显示地质条件异常时,应及时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同时报监理、设计、建设单位。
监控量测是确定围岩变形、调整支护参数、设计参数的重要依据,施工单位必须将监控量测纳入施工工序,配备监控量测专业人员,制定详细的监控量测方案,并根据地质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建立最大日变形量和累计变形量的风险预警机制;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布点量测,确保监控量测数据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对量测数据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调整支护参数,并及时将量测数据和分析结果反馈给设计、监理单位,设计验证后应及时根据量测分析结果变更设计方案。
由于隧道施工本身不可预见因素多,一旦发生重大事故,往往造成惨重的生命、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通过编制应急救援预案,对那些事先无法预料到的突发事件或事故,也可以起到基本的应急指导作用,成为开展应急救援的“底线”。应急救援预案经项目施工单位评审后,报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核查,并经项目第一负责人签署。
严格遵守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建立安全生产保障体系,落实各项安全生产措施,加强和改进安全生产管理,成立安全应急救援组织机构,配备应急救援人员、器材、设备。一旦隧道施工现场灾害事故发生后,应立即按规定启动现场应急救援预案,成立应急抢险救援指挥部并及时按程序上报,应急抢险救援指挥部下设应急救援指挥领导小组,并成立专业小组,由事故现场救援小组、救援技术组、量测监控组、医疗救护组、对外联络组、后勤保障组,根据职责分工,围绕救援方案和应急抢险救援指挥部的要求,开展相关工作。
隧道施工安全问题总是伴随隧道施工的发展而存在的,它总是处于多种风险的环境之中,它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加强应急救援预案演练,使有关人员了解应急救援体系,熟悉应急救援方案,掌握应急救援工具、设备、器材的使用方法,提高处理突发事件和防范特大事故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大发体育。
[1]关宝树.隧道工程施工要点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2]郭陕云.关于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风险管理的实施意见[J].现代隧道技术,2007,44(6).
相对于市政工程与房屋工程,人们对于隧道及地下工程的了解并不多,因此,在其进行施工建设之前,相关企业和人员有必要对隧道及地下工程的概念和施工内容做到知晓和熟悉。所谓隧道及地下工程,主要是指从事研究及建造各种隧道及地下工程的一门应用科学和工程技术,其过程阶段包括规划、勘测、设计、施工及养护,隶属于土木工程下的一个分支,施工内容主要包括勘测和设计两个部分,前者主要负责隧道位置的选择,进而根据地形、地质环境来选择最合理、经济的路线走向,为后期的施工打好基础;而后者则是要按照设计图纸的要求来把纸上的构造框架落实实施,通过一些有效的方法使隧道及地下工程得以顺利进展。
由于隧道及地下工程一般是在岩体及土层中修建的通道和各种类型的地下建筑物,这就难免要涉及地质条件的影响及问题,如果把隧道及地下工程比作一棵大树,那么工程地质就是这棵大树的根基,只有根基深厚可靠,才能稳定保护整个大树健康成长,屹立不倒,所以工程地质的条件是否适宜对于隧道及地下工程的建设质量好坏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其施工建设中不可忽略影响因素,因此,在隧道及地下工程项目施工之前,一定要对所处地质环境进行深一步的研究与分析,找出不利条件,采用不同的施工方法和技术来进行解决,做到因地制宜,结合实地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我国部分地区的一些特殊地质条件,对于软土地层,在施工建设中就应该变换有效的措施方案,采用符合地层要求的顶管、沉管和盾构;而对于长隧道需要采用水平钻井的方法来进行施工。
对于地下隧道工程中地质来说,首先要做好超前地质预报。超前地质预报是施工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具体是指在隧道施工中,合理运用各种技术、方法和手段,对隧道的施工掌子面前方围岩状况进行及时、准确、有效的预判,从而使施工人员做到心中有数,并提前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应对,避免各类地质灾害问题的发生,减少灾害损失,提高施工安全性。由于隧道工程所在地的地质条件复杂各异,故此对施工超前地质预报所需达到的工程效果也均不相同,由此催生出了各种不同的预报方法和技术手段。目前,较为常用的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方法有以下几大类:
该方法是目前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中最为基本且常用的方法之一,其主要依据地表、隧洞、掌子面的地质调查结果进行超前预报。具体而言,就是依据地表外露的岩石体结构面产生形状及其发育破碎机理和岩石风化程度等基本特征,并借助地质图和构造相关性分析,推测岩石体结构面在隧道穿越深度的出露位置,进而推测出隧道掌子面前方可能出现的地质构造情况。按照隧洞内部与外部的地质调查以及施工掌子面的地质简图,再结合节理统计分析等,对掌子面前方岩体的特性、变形趋势、失稳的可能性、破碎带发育情况、围岩强度等进行推测,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合理、可行的施工措施,从而确保隧道施工顺利进行。地质法具体涵盖以下内容:
(1)地表地质调查。具体是指通过对隧道所在地开展大范围细致的地质调查工作,复核地勘资料,掌握水文地质详情,为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提供指导性依据,其归属定性方法的范畴。
(2)地质素描。在隧道正式开挖之后,对施工掌子面的地质情况进行迅速调查,并据此做出详细的地质跟踪记录,绘制出掌子面的剖面图,进而获得前方不良地质体的特征信息。
该方法实质上是一种直接探测的方法,通过直接揭露隧道施工掌子面前方的地质情况,对掌子面前方地质条件进行准确的预报。这种方法常被用于地质条件相对比较简单的隧道工程当中,例如,岩层产生状况变化较小、地层受构造运动影响不大的隧道等等。与其它超前地质预报方法相比,该方法在准确度方面的优势较为明显。大体上可将之分为以下两种方法:
(1)超前水平钻孔法。在施工掌子面或一侧的耳室进行超前水平钻孔,通过钻进速度测试、岩芯强度实验等途径,分析掌子面前方的岩体性质、含水情况、岩层软硬程度及其完整性。
(2)超前导坑法。借助超前导坑揭示隧道的地质情况,进而指导隧道开挖与支护。
该方法是基于岩土体之间不同的物理性质,并借助不同的探测仪器和方法,对隧道所在地的地球物理场变化进行探测,进而判断水文地质情况,其属于间接的测试方法。由于物探法对隧道掌子面的施工几乎不存在影响,而且对地质的破坏程度也比较轻。所以,这种方法在近年来获得了快速发展。目前,在隧道施工中较为常用的物探法有以下几种:
(1)TSP法。这是现阶段国内外隧道工程施工长距离地质超前预报最为先进的一种方法,它的基本原理是借助人工激发地震波,并接收反射波,按照波在不同介质当中传播各异的特性,通过对反射波信号的分析,预测掌子面前方可能存在的不良地质体,如软弱面、富水带、溶洞等等,进而获得这些不良地质体的可靠位置、形状、规模等等。这种方法最为显著的优点是探测距离远、抗干扰能力强、不占用施工掌子面的空间、分辨率较高等等。
(2)红外探水法。该技术常被用于隧道掌子面前方含水体的探测。其基本原理如下:由于地质体以及水体内部分子存在不停运动的特点,它们会在红外辐射波的作用下,产生出强度各不相同的辐射场,借助探测仪便可对掌子面前方一定范围内的围岩体红外场强度进行测量,由此可判断出掌子面前方是否存在含水体。
(3)声波反射法。该方法归属于弹性波探测的范畴,其主要是利用声波的传播特征,并结合隧道的地质勘测资料,判断岩土体工程的地质特性。这种方法的探测距离通常在70-90m左右,其优点是费用较低、预报准确、占用掌子面的施工时间较少,而且方法本身比较简单,可操作性较强。
隧道及地下工程的施工建设中很容易受到工程地质问题的影响,使得本来就不容易的施工工作变得更加举步维艰。比如:塌方的影响,在地下隧道开挖后,由于使用爆破的方式,会使围岩在经受土质松动以及变形压迫的情况之后,变得更脆弱,极易形成塌方,同时其与隧道开挖面的结构面非常容易产生土块变形塌落的隐患,最后由局部慢慢扩散形成整体塌方的趋势。与此同时,滑坡的产生也是影响隧道及地下工程进度质量的重要原因,很多滑坡的形成都在山区发生,多数源于地质活动引发的,在隧道的建设过程中,滑坡的现象常常出现在进出口、偏压以及浅埋等地段,一旦发生,后果不堪设想,势必造成生命财产上的重大损失。
(1)严格做好地质勘测工作。隧道及地下工程的建设工作中,地质勘测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施工开始之前,一定要对施工所处地点的地质条件有所了解,进行分析和研究,它是工程设计的重要资料,为以后的施工过程提供了宝贵的依据,否则,在还没摸清地质环境的情况下去进行施工工作,无疑会冒着很大风险,给整个工程都埋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开工之前的地质勘测调查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2)加强技术提高和责任监督。伴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施工建设中越来越多的新方法新工艺涌现出来,很多以前的老旧的施工方法已经不再适用,为了满足实际的工作要求,在隧道与地下工程的建设当中,已采用了很多新式的是施工方法或方案,比如:利用逆作法施工,坑内降水坑外注水等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其稳定性;另外,可以借助计算机等工具进行数据的分析,工程技术参数的计算。与此同时,大力加强对隧道及地下工程的施工建设的监督力度,以现场为重点,全面细致地整个工程的施工过程进行严密监控,不放过任何一个安全疑点,进而及时发现并解决,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和经济利润。
(3)反复论证审核施工方案,减少地质问题发生。隧道及地下工程的施工方案是指导工人正确合理施工的重要根据,因此它的实施必须经过反复的推敲研究之后,确保没有问题之后,方可实行,否则无法做到在工程的复杂多变的建设过程中没有失误和安全危险。比如:降水设计方案的选取,就要预先通过论证、分析、找出其可行的地方与缺少的不足点,进而补充进去,使方案更全面、完整、实用,以此选择出最优的降水设计方案,让工程施工变得更有把握。由此可见,对于施工方案的对比分析与审核是施工前不可或缺的一项工作,只有提前对实际施工容易出现的情况做具体的分析总结,才能更好地避免地质危害对于隧道及地下工程项目的施工建设影响。
总之,在隧道及地下工程的施工建设中一定要考虑地质危害给工程带来的巨大影响,这关乎到整个工程建设的质量、安全和经济问题,不容忽视,只有提高自身技术施工水平,不断在实际工程中总结经验和教训,才能在未来的项目建设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同时,还要做好,在隧道工程施工中,超前地质预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预报结果的准确性与否直接关系到施工是否能够顺利进行。
随着隧道施工技术的提高,对隧道施工期间地质超前预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受地质勘察精度、经费等诸多条件的限制,设计与实际不符的情况屡有发生,由此造成的隧道洞内塌方、涌水、涌泥、涌砂、岩爆、瓦斯爆炸等灾害时有发生,给隧道施工造成极大的危害。隧道施工期地质超前预报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鉴于断层破碎带、岩溶对隧道施工的巨大影响。因此,进行断层破碎带、岩溶超前地质预报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根据隧道开挖面前方隐伏断层及破碎带、岩溶规模准确定位和评价,采取准确而有效的防治工作,不仅可以减少隧道塌方、突泥等灾害的发生、加快施工进度,而且可以为施工单位节约大量成本,显著提高经济效益。它既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又具有广泛的社会效益。
TSP(Tunnel Seismic Prediction)超前预报方法是利用地震波在不均匀、不连续地质体中产生反射波,实现隧道地质超前预报目的大发体育。地震波在岩石中以球面波形式传播,当地震波遇到弹性波阻抗差异界面时,例如断层、岩体破碎带、岩性变化或岩溶发育带等,一部分地震信号反射回来,一部分信号透射进入前方介质继续传播和发生反射。反射的地震波信号被高灵敏度的地震检波器接收。地震波反射信号的传播时间与传播距离成正比,与传播速度成反比,因此通过测量直达波速度、反射回波的时间、波形和强度,可以达到预报隧道掌子面前方地质条件的目的,隧道地震反射波探测原理见图1。
TGP206系统是北京市水电物探研究所专门为隧道及地下工程施工超前地质预报研制开发的技术成果,已经经过国内著名隧道专家组评审,鉴定为具有国际先进技术水平。
探测时采用黄油耦合,定向安置孔中三分量检波器;记录检波器接收孔、激发炮孔和隧道掌子面的里程,以及各炮孔之间的距离,填写《TGP现场数据记录表》和现场采集时输入至仪器的采集参数中;爆破孔药量一般控制在60~120克,采用计时线炸断的触发方式,在孔中灌满水的条件下激发,按序依次起爆和进行数据采集。
隧道地质超前预报检测工作,一般安排在隧道开挖进尺70米以后开始进行,需预先在隧道洞壁钻孔。激发孔在隧道洞壁与构造面夹角较小的同一侧沿直线米布置第一个激发孔,而后等间距布置,间距一般为1.5米~2米。软岩岩体波速低选择1.5米,硬岩岩体波速高选择2米。接收孔布置在激发炮孔的后方(以面向掌子面为前进方向),接收孔与最近的激发孔的距离一般为20米左右,一般接收孔为左右洞壁对称布置,具体布置方式见图2。
现场采集的TGP地震波数据,通过TGPwin2.1版本软件处理,提取三分量P波、SH波和SV波原始波形图;检测布置段岩体参数;偏移与衰减成果;合成偏移成果;构造分布与产状成果等。
祁连山隧道地处祁连山中高山区,隧道全长9500m,洞身穿越地层主要为砂岩、板岩、砾岩、灰岩夹砂岩、泥灰岩及页岩等。隧道通过二条区域性断裂,断层带宽度100~130m不等,断带物质主要为断层角砾,褶皱发育。隧道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有高地应力、断带突涌泥、水及围岩失稳等。依据上述地质分析和洞内地质调查的资料,断层破碎带与隐伏含水构造是预报的重点。
隧道测量炮孔段围岩描述:综合评定为Ⅳ级围岩。棕红色泥质砂岩夹石英夹层,弱~中风化,较坚硬岩;围岩呈板状结构,岩层面胶结较好,硅质胶结;掌子面节理较发育,延伸性一般,微张,无充填,裂隙渗水;围岩整体性较差,稳定性一般;掌子面渗水,地下水发育,碎裂结构。
经数据的处理、分析PDK337+320~PDK337+390、PDK337+410~PDK337+435岩体富水,当施工至此段里程时应加强地下水的监控与预防;PDK337+320~PDK337+385、PDK337+410~PDK337+440岩体极破碎,结合上述分析,PDK337+320~PDK337+385、PDK337+410~PDK337+435段岩体极破碎,构造裂隙水发育;PDK337+320~PDK337 +360、PDK337+395~PDK337+420岩体破碎泥化发育,风化严重,PDK337+370~PDK337+400断层角砾岩发育。根据设计地勘资料比对,可确定PDK337+320~PDK337+450为断层破碎带,由于此段为逆断层破碎带且与地表区域汇水存在连通通道,该断层破碎带可能强富水,施工至此里程段建议提前打超前钻孔,对前方岩体的含水情况进行探测;建议按Ⅴ级围岩施工,施工中应加强超前支护和防排水措施。
通过对祁连山隧道的跟踪地质调查,在DK336+357~DK336+361段处围岩岩性由灰色石英砂岩逐渐转变为红褐色泥质砂岩,在岩性变化接触带岩体破碎,节理裂隙发育;与预报有很好的吻合,可用于其他工程借鉴。
地质超前预报在隧道施工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施工的盲目性,确保了施工的安全进行。隧洞施工超前预报是一项复杂而艰难的任务,需在工程实践中不断创新、优化、总结、完善和提高,目前地质超前预报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各种预报的方法也都存在一定的缺陷,所以要想更好更准确的掌握前方岩体的情况,应采用多种预报方法相结合,优势互补,以达到更准确的预报结果。现阶段地质超前预报不可能提出预报掌子面到掌子面前方第一界面间围岩段隧道工程岩体的分级,只能给出建议级别,所以要求我们应在地质超前预报中开展相应的岩石单轴抗压强度实验和岩体初始地应力测试工作大发体育。使其发展成为一套完善的技术,更好的服务于施工。隧道围岩开挖后要及时的对现场进行照相和地质素描,通过与预报资料的对比、验证,进而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提高地质超前预报的工作。从而确保施工安全,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隧道施工行业具有极高的劳动强度,为劳动密集型行业,且作业人员水平通常参差不齐,几乎没有接受安全教育培训的机会,因此对有效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在施工过程中,全面增加个人安全作业的意识存在误区,再加上管理工作人员的个人创新意识过低,形成采取陈旧安全管理方法的习惯,进而导致隧道施工时无法接受新颖的技术及管理方式,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也就是指信息化技术在隧道施工管理中应用的推广存在极大的难度[2]。
随着经济全球化形势的到来,隧道施工企业面临的竞争也越来越严重,特别是最近几年我国不少地区的隧道施工项目均纷纷应用最低价中标的方式,从而致使各隧道施工企业间出现严重的恶性竞争现象,企业所获得的利润越来越少,甚至还出现少数企业为了获得工程,投标报价与成本接近或者低于成本,受上述各种现象的影响,隧道施工企业及工程项目均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到信息化技术管理必不可少的软件及硬件中,从而导致信息化技术在我国隧道施工应用中严重缺乏资金投入。
首先是受当前我国在隧道施工行业方面关于信息化技术应用并没有构建规范且完善的标准,从而导致工程项目在具体施工过程中出现多次投入大、成本耗费高的现象,企业管理部门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及时完成目标,很少愿意将资金投入在信息化技术方面。其次是信息化技术在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中应用时,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会使工程的施工现场受到更加严厉的监管,因此少数隧道工程因为现场安全管理存在问题,不肯被监管部门发现而罚款。
语言双对讲系统从内容上来说主要指的是信息化监控技术下,隧道施工安全管理经常使用的工具,可以有效对隧道安全管理人员实时与现场取得联系。语言双对讲系统主要由无线或者有线通信手段所提供的帮助,与监控中心取得联系,从而确保通线]。隧道施工安全监控管理人员能够在语言双对讲系统所提供的帮助下进行远程或者通知隧道施工流程安全,一旦出现紧急情况,便能够迅速指导施工人员开展快速的疏散,并且对施工人员的疏散秩序进行保障,因此可以知道,语言双对讲系统在隧道施工管理中占据极大的比例,为隧道监控隧道施工安全管理手段当中比较重要的一个。
隧道施工人员定位系统主要是充分发出互联网技术的功能,对施工人员的详细位置进行有效的监测及监控,从而保证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隧道施工人员定位系统可以有效对隧道每个区域的施工人员情况进行实时及精准的分析,并且将监测结果如实反馈到监控中心。通过隧道施工人员定位系统,隧道施工安全管理工作接可以随时掌握施工人员的分布与走动情况,为应用远程技术有效管理及指示施工人员提供便捷。此外,隧道施工人员定位系统还可以形成考勤的功能,可以有效直观地将施工人员的到岗情况如实反映出来。当隧道施工出现安全问题后,监控中心通过隧道施工人员定位系统反馈的施工人员分布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对施工人员展开救援,同时对相关人员制定应对措施进行指导,使救援有效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是需要注意,隧道施工人员定位系统应用在隧道施工管理中的要求并不低,需要使用定位软件、无线传输网络、读卡器及感应芯片等,可隧道施工安全是施工人员定位的重要内容。
因为隧道施工环境的特殊性,周边的地质结构不断被损坏,因此在隧道施工过程中,极其容易形成对施工人员身体有害的气体,加之机械设备运作过程中,也会排放大量有害气体,若这些气体积攒的相对的浓度,致使施工人员中毒、窒息及导致爆炸的可能性非常大。因此隧道工程的施工空间存在封闭的特点,有害气体非常容易聚集,为了保证施工现场安全,对隧道施工现场的有害气体进行监测非常重要[4]。而信息化技术当中包含了隧道有害气体探测器,可实时对空气信息进行采集,同时还能够按照隧道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详细分析现场有害气体的含量及浓度,且将结果如实反馈到数控中心,设置警报系统,监控中心便能够按照所监测数据,马上应用相关的应对对策,对施工人员的撤离及疏散进行指导。
隧道施工过程中增加超前地质预报、超前钻、TSP等超前预报的应用,利用超前钻、TSP等超前地质预报手段,可以在隧道施工前有效掌握岩土体结构、性质、状态,以及地下水、瓦斯等的赋存情况、地应力情况等地质信息,进一步对隧道施工进行有效指导,避免施工过程中重大事故的发生,保证施工安全。隧道施工过程中使用超前钻,要按照设计蓝图的测量控制点,布设并测量施工测量控制网,依据施工测量控制网进行施工放样。放样结果及时上报监理部门核查,待监理部门同意后方可进行下一步施工。TSP隧道地震波预报勘探能够通过地震波的反射勘探到隧道前方的不良地质,通过勘探结果采取不同的施工方案,其专门为长距离隧道施工地质超前探测预报而设计,能够有效保障隧道施工的安全性。超前地质预报是隧道施工安全的保证,能够有效减少施工过程中事故的发生。隧道施工工人和管理者一定要做好隧道施工和安全两者的关系,遇到不良地质时,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以保护施工人员生命安全为出发点,进行隧道施工。
油气长输管道工程的监理资料管理贯穿工程建设全过程,是监理进行“三控、两管、一协调”工作水平的真实体现,是对监理工程实体质量、使用功能和效果的直接反映;对油气管道工程实施过程中形成的与监理相关的文件和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加工、组卷是监理方的责任。但是,由于监理单位及项目上总监理工程师对资料管理的不重视,监理资料管理员不懂工程建设程序,只是简单的收发与归档工作,再加上长输管道工程线长、点多,监理人员分布零散,不可控因素多,使得资料收集及统一管理的困难很大,造成资料管理混乱的局面。下面结合笔者在川气东送管道工作中的经验与体会,阐述一下油气长输管道工程施工阶段监理如何做好资料管理。
为保证项目中信息传递的及时、准确和对文件审批、执行状态的准确掌握,对信息处理过程进行控制,工程开工之初,建立完善的资料管理体系。
油气长输管道工程项目监理部上,总监理工程师为项目监理部资料管理的总负责人,总监的重视程度决定资料管理的水平;因此,要求总监应对整个监理资料管理给予高度重视,指定专职的资料管理员,并明确资料管理中的“采集口”与“归档口”人员,做到每份资料有人审,交接资料有记录,归档资料有人管,使监理资料中间管理环节规范化;明确资料传递的流程,所有文件和资料都由资料管理员进行统一整理分类、归档保存;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等外来文件和资料的发送或接收由资料管理人员负责,这样使所有的资料都有一个进出口通道,保证监理资料管理的有效性。
油气长输管道工程参建单位多,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工程资料编号形式多样,给竣工资料组卷造成很大困难。因此,统一工程资料编号,实现资料管理统一的规范化,是资料管理工作中很重要的一环。统一工程资料编码应遵循唯一性原则,即每一个规定编码代表的资料是唯一的,按照编码对文件资料进行分类、归档,并通过电子计算机建立资料管理系统,达到文件的快速查阅功能。文件要由资料管理人员按照编码分类、时间先后进行排序管理,建立纸介质和电子版两套存档系统。
建设工程监理规范要求:每道工序承包单位自检确认工程质量符合要求后,向监理提交《 报验申请表》附上自检的相关资料,经监理工程师现场检查及对相关资料审核后符合要求予以签认验收。因此,为避免漏检项目,资料、漏报、缺失现象的发生,工程开工前,监理与施工单位必须沟通确定每道施工工序报验点、检验的项目、报验使用的施工表格种类;在日常的监理工作中,监理坚持报验必须资料先行,这样,即保证过程资料齐全、真实,同时也可以保证工程质量。
第四、做好单位工程分项、分部、单位工程的划分,保证评定及时、资料完整、数据真实。
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是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做好分项、分部、单位工程质量验收是监理对工程施工质量过程控制及最终把关的重要体现,也是保证工程质量符合设计及业主要求的重要环节。因此,工程开工之前,根据石油天然气建设工程质量验收规范等相关标准做好单位、分部、分项工程层次的划分,是保证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评定及时的前提条件。施工过程中,单位、分部、分项工程具备评定条件,监理及时督促施工单位自行质量检查评定,合格后将评定资料提交监理,进行现场核查及资料审核,保证评定及时,资料完整、数据真实。
长输管道工程,各参建单位项目部驻地分散,为保证工程资料传递及时,各参建单位信息沟通畅通,及时解决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工程资料的处理、收集、整理、保存均采用计算机输助管理;信息传递借助Internet网络、传真、业主建立的信息平台。为避免信息传递的混乱、失误,开工之前,业主界定好与承包商、业主之间信息传递的媒介。
施工资料是伴随着施工进度产生,保证其与工程进度的同步产生是极其重要的,为使施工单位做到资料与工程同步,现场监理严格要求施工单位完成一道工序,报验一道工序,报验时附齐全的施工检查记录;根据施工检查记录中的数据进行现场核查验收;对设计交桩、测量放线、原材料见证取样等监理见证点,及工程特殊情况不能出电脑打印的正式施工记录,施工单位要提前准备空白表格,现场根据检查数据填写,参加见证各方,现场签署资料。
长输管道工程投资大,工程款随着工程进度进行支付的,专业监理工程师要根据施工单位申请进度款的内容,对该阶段形成的所有监理、施工资料进行查漏,要求施工单位补缺,补齐之后再签署工程支付证书;保证资料与工程同步。
施工过程中,资料收集齐全、归档及时、管理规范,对形成真实、完整的竣工资料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施工过程中,现场各专业监理工程师根据施工的进度,负责收集、整理本专业的监理资料及报审资料,并进行认真检查,重点检查:一、监理员的旁站记录字迹清晰,填写是否及时、数据是否真实;监理日志记录内容齐全,对发现的问题是否闭合;二、报审的资料表格使用是否正确、填写的数据是否真实,签字、盖章手续齐全。
资料管理员要建立企业资质、人员、检测设备台账,并动态跟踪管理,保证其在规定的有效期内;资料管理员还要根据工程进度定期检查收集的施工报审资料及监理资料,重点检查各专业监理工程师收集的资料是否及时移交到项目监理部;监理资料中的监理工程师通知单、无损检测资料等资料是否闭合;收集的报审资料签字、盖章手续是否齐全;使用的表格样式是否符合交工技术文件要求;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合理化建议并通过召开会议、下发整改通知单等措施,进行有效的整改和预控,确保收集的资料真实、准确、齐全,符合归档要求。
在山岭公路隧道施工中,隧道工程地质对隧道施工的安全性具有十分显著的影响,因此,预先掌握隧道掌子面前方的地质情况,对保障施工安全,预防塌方、涌水、突泥等灾害,优化施工工艺和设计参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隧道施工过程中的超前预报工作是隧道施工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合理的施工组织,避免意外事故,保证施工安全和质量,加快施工速度,按期完成隧道施工任务,节约工程投资的必要保证。
盐水坳隧道位于广东省梅州梅县与梅州大埔县交界处,本隧道为小净距分离式短隧道,起止桩号左线m;右线m。隧址区属于华南褶皱系粤东北-粤中拗掐带之永梅凹褶断束内,所见晚古生代地层褶皱为过渡型褶曲,上部被上三迭-下侏罗统地层不整合覆盖,形成于印支运动,伴有永梅区域动力变质岩带的发育,并为中、新生代岩浆岩、火山岩、红色盆地和断裂所叠加,形态不完整;隧址区属于单斜地层,倾角16~25°,岩性为侏罗系金鸡组砂岩、泥岩。
物探法是目前隧道地质超前预报较为先进的方法,主要有声波测井法、声波透射法和波反射法,其中以基于波反射法的地质雷达和Tgp最为常用。波反射法主要是利用声波、超声波、地震波及电磁波在地层中传播、反射,然后通过信号采集系统接收反射信号,借助分析软件解译隧道掌子面前方反射界面(断层、软弱夹层等)距隧道掌子面的距离进行预报。本文主要介绍地质雷达方法。
地质雷达(Ground Penetrating Radar ,简称GPR)方法是一种用于探测地下介质分布的广谱(1MHz—1GHz)电磁技术。地质雷达用一个天线发射高频电磁波,另一个天线接收来自地下介质界面的反射波。通过对接收的反射波进行分析就可推断地下地质情况。
对于不同深度、不同岩性的探测目的层与目的物,在应用地质雷达检测时,需选择相应频率的天线和适当的仪器参数。要探测到较深的地质情况,就必须选用相对较低频率的天线MHz天线。
在掌子面上布设测线或测点,由天线向地层中发射一定强度的高频电磁波,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与周围电阻抗有差异的地层或目标体时,部分能量反射回来,被接收天线所接收,通过分析雷达图像特征,预测前方围岩情况。该方法分辨率较高,方向性较好,能够分辨出较小规模的地质异常,能及时预报出掌子面附近的破碎带、溶洞及赋水等不良地质情况。地质工程师根据区域地质知识和经验,综合分析判断,对掌子面前方的地质情况进行预测,并对地质预报仪及地质雷达探测出的地质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现场预报时,采用SIR-3000型地质雷达沿掌子面进行测试,每次预报范围10~35米。
掌子面里程K36+820,围岩由强风化砂岩组成,岩体破碎呈块~块碎状结构,节理裂隙较发育,强度及稳定性差,整体稳定性较差,本次采用了连续线测及点测试方法,测线、测点布设见下图
本次雷达预报探测范围K36+820~K36+855段计35米,从点测及线测结果来看:本测段范围内雷达反射波波幅及相位变化不大,预计该段围岩特征与目前掌子面基本相似,岩体破碎,节理裂隙较发育,强度及稳定性差,受构造影响严重,拱顶岩体组合受震动易掉块、坍塌,岩块结合性较差,整体稳定性较差。相比较而言,距目前掌子面5~15米(即K36+825~K36+835)范围雷达电磁波反射较强,反射界面较多,预计本段范围内节理、裂隙极发育,呈碎~碎状结构,层理明显,围岩较破碎,含水量稍大或存在夹层,围岩整体稳定性较差。拱顶层面组合受震动易掉块、坍塌,应根据炮孔钻进情况谨慎掘进,并注意加强支护,做好施工安全监控。
目前,盐水坳隧道已经贯通,由于经济技术水平的限制,期望在施工前的勘测设计阶段,将所有可能存在的不良地质问题搞清楚是极其困难的。为了保证隧道快速、安全、经济、顺利进行,避免或者尽可能的减少地质灾害的产生,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是强有力的保证。本文就盐水坳隧道工程的特点只简单阐述了地质雷达方法,对于不同的隧道工程,应根据隧道工程自身的地质特点及问题选用合适的超前地质预报方法,以针对工程的特点满足其准确性及针对性。
[1]张建华.地质雷达在隧道施工质量无损检测中的运用【J】.山西建筑,2010,36(5):334-335
燃气管道技改工程,不同于新建工程,往往不足百米,甚至有的只有几米。所以,有些施工单位认为,短短的一点管道,不会出大问题,即使有问题,也会凭记忆找出管位、找到漏点。由于有这种思想,施工单位有时就不做竣工资料,有时草草一做,敷衍了事,只要能结算就行。其实,只要是隐蔽工程,就有危险,一、二十米的管线,照样会产生漏点,其危害性不一定小于一、二十公里管道的漏点。
由于技改工程是小工程,施工单位往往也是小的施工队,安全教育、安全意识相对薄弱,所以这些小型施工单位的主管机构,以及建设单位一定要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和管理,督促其认真施工,仔细收集整理工程竣工资料。
有的建设单位,疏于管理,没有明确的流程,施工单位在工程竣工后,不知道将资料交给谁,久而久之,资料势必丢失或不全;有的建设单位,工程刚刚竣工,不等施工方移交竣工资料就结清工程款,施工单位就会认为资料交不交都可以。只有将技改工程竣工资料的移交,列入技改工程流程中,将竣工资料的移交视为工程的一部分,才能保证了竣工资料移交的及时性大发体育。
新建工程竣工资料的归档范围是根据《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GB/T50328-2001的规定,按照工程准备阶段文件、监理文件、施工文件、竣工图和竣工验收文件五大部分来收集的。
但是,技改工程有其特殊性,有时是施工管线特别短,有时是因为抢修工程特别急,所以,《规范》中要求的收集内容,有的技改工程中有,有的没有。如果完全按照《规范》的要求收集,可以说,没有齐全的竣工资料。竣工档案的制作,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尊重客观事实,翔实记录施工的真实过程,所以,根据实际情况,我们制定了如下的收集范围。
5、材料设备合格证、装箱单及现场检查记录 5、材料设备合格证、装箱单及现场检查记录
19、管道现场防腐记录及防腐人员上岗证 19、管道现场防腐记录及防腐人员上岗证